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普洱镇小洞支部以党建引领产业为原则,打造“党建+产业”的振兴模式,使群众户户齐奔小康,致富增收“鼓袋子”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动员党员、群众齐参与,共同担担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搭起支部“台” 寻找致富路子
“海拔高的村可以发展竹产业、乌骨鸡养殖条件好的发展乌骨鸡产业,别人搞得有声有色,咱们不能再‘等’了,得尽快找到适合小洞村的振兴产业,建起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当看到我镇其他村居依靠农业专业合作社慢慢地壮起来、富起来,小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林急红了眼。
有了想法,小洞村和集体经济股东代表便多次走访周边乡镇和到镇内其他拥有特色产业的村(社区)寻找致富路子。经过多方走访、调研,村集体经济组织把方向瞄准了盐津正在大力发展的肉牛养殖业,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发现群众购买牛找不地方,都到外面去买,于是谋生了建设一个能为群众购牛的“平台”。
“我们利用现有已经建设好的牛场,买了牛就可以开养,建设牛超市。”刘林说。“牛超市:就是方便小散养殖群众购买两三头牛的地方,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牛交易市场,主要是为就近养殖户方便在这里买牛,缩短运输成本,降级交易成本和风险,同时也提供贷款、防疫、保险、培训、选牛‘一站式’服务咨询。”
“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干部带头,群众参与,聚资齐心齐力“干”,养好“致富牛”。小洞村通过“村两委”干部7人贷款80余万元,同时通过16户低收入户(卡户和三类对象)入股的48万资金,村集体资金2万元,共计130余万元资金来购买能繁母牛。
念好养牛“经” 壮大集体经济
定好振兴方向,如何经营好合作社,成为了刘林又一头疼的问题。于是,刘林与村股东代表前往昆明、贵州、昭通等地物色好牛,过上了“四处选牛的日子”。
“养牛的饲料用什么比较好?”“养母牛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本着不懂就问的原则,小洞村养殖负责人李永其,向其他专业养牛场负责人虚心请教。
最后,经过村集体股东代表商议,决定购买母牛为主,公牛为辅助投放在超市里。“在超市里的母牛,如果有人购买的话,适当有点利润就卖给群众;没有卖的母牛下的崽如果是公的就养大宰杀,如果是母的就等长大后配种再繁殖。这样我们的牛场就用了自己的‘经济圈’。”刘林说。
现在牛舍里的母牛有54头,几乎都配上了小牛,预计今年会全部出生。“2022年4月15日,在小洞养殖场里迎来了第一头牛宝宝降生,接下来这段时间有点忙了,陆陆续续都有牛犊要出生”刘林说。据统计目前该牛场超市销售母牛118头,公牛18头,为群众购牛提供了方便,解决了周边小散户参与肉牛养殖购牛难问题。
算好经济“账” 玩转循环农业
走进小洞村牛棚,圈舍里的母牛毛色好、体格壮,正“哞哞哞”地叫着等待饲养员的投喂。为节省开支,我们就只雇佣了一人负责喂养,由村上李勇其监委主任主要兼任负责养殖场管理。拌饲料、清理料槽、喂草、换水、清扫圈舍……这些指导饲养员的工作已成为了李勇其每日工作之一。
除了省下人员费用,小洞村还在饲料投喂和粪污处理方面将实行循环发展。“肉牛产业的牛粪可以加工为有机肥,销售给玉米产业做底肥,玉米产业的秸秆可以由示范牛场收购做青储饲料,村集体实现利益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循环农业。”刘林说,甜玉米秸秆粉碎制成青贮饲料是最好的“草料”。今年小洞村打算充分利用种植的850亩鲜食玉米,将秸秆制成青贮饲料。
小洞村充分利用已建设的牛养殖场,将养殖场以村集体名义折资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按照第一年固定分红入股资金的5%,第二年固定分红入股金额的6%,第三年固定分红入股金额的7%分给村集体及建档立卡贫困户,所得收益村集体和三类对象、易迁户再按照2:8的比例分红,此举共带动小洞村三类对象38户137人和易迁户12户55人增收。
“经过去年的摸索,我们养牛的技术越发娴熟,我们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我预估今年的收益能达15余万元。”看着牛棚,刘林自信满满地说道。
据了解,普洱镇抓牢母牛“牛鼻子”,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正“以点带面”的有序推进。目前,普洱镇有养殖场115个,肉牛存栏2419头,其中商品牛存栏929头,母牛存栏1490头。